性xxxxx大片免费视频_日本三区_a级片在线观看_色悠日本 - 嗯…啊潮喷喝水高h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教師招聘

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從眾VS去個性化

發布時間:2021-12-15 15:42:44 瀏覽量:1331

  社會心理與行為是教育法學常考知識點之一,里面包含的內容繁多,其中從眾與去個性化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易混淆點。下面將對兩個概念進行區分。

  一、概念

  從眾是指群體成員在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上的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

  去個性化是指群眾中的個人,有時會失去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而覺得責任該由大家負,從而使自我控制系統的作用減弱或消失,一旦個體的控制系統減弱,暴力與反道德行為就可能出現。

  二、實驗

  1.從眾實驗

  讓一位真被試與另外7~9人(實際上是實驗者的助手)一起坐在桌旁,實驗者向他們呈現三條長短不一的線段,并要求他們判斷哪一條和另一幅畫中的標準線段一樣長。每個人輪流大聲說出自己的判斷,而被試在倒數第二的位置上。在大多數測試中,每人都說出同樣的正確回答。但在幾次預先確定的關鍵測試中,實驗者預先告訴助手說出錯誤的答案。結果發現,即使正確答案十分明顯,但在關鍵測試中,被試迎合團體的意見平均達32%,有74%的被試至少有1次從眾。

  2.去個性化實驗

  費斯汀格等人于1952年對此進行研究。他們以23組男大學生為被試,讓他們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內容是讓每個人說是憎恨自己的父親,還是憎恨自己的母親。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平常大家很少談論它。一部分被試的討論在明亮的教室里進行,每個成員都具有高辨認性;另一部分被試的討論在昏暗的教室里進行,每個成員還穿上布袋裝,只露出鼻孔和眼睛,具有低辨認性。研究人員預期具有低辨認性的被試,即去個性化的被試將會更猛烈地抨擊自己的父母。實驗結果證實了這種預測。研究人員還發現,去個性化的群體對成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區分點

  1.原因不同

  從眾主要是由群體壓力引起;

  去個性化主要是由責任分散、匿名性、自覺性降低引起的。

  2.結果不同

  從眾對個體的影響可以是積極的,可以是消極的;

  去個性化對個體的影響往往是消極的。

  四、實戰演練

  【單選題】班級早自習,老師不在,學生會出現特別吵,有些特別優秀的學生也特別吵,這種現象是( )。

  A.模仿 B.服從 C.去個性化 D.從眾

  【答案】C。解析:去個性化又叫個性消失,去個體化。是指個人在群體壓力或群體意識影響下,會導致自我導向功能的削弱或責任感的喪失,產生一些個人單獨活動時是不會出現的行為。去個性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匿名性;二是自我意識的降低。題干中強調有個別優秀的學生也會吵,就是自我導向功能削弱,所以答案為C。

國華答題小程序

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微信小程序 0535-6287588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