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山東教師招聘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12.13
發布時間:2021-12-14 15:34:29 瀏覽量:1781
1.“仁言不如仁聲(音樂)之入人深也”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樣法 B.陶冶法 C.鍛煉法 D.說服法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德育方法與名言俗語的對應。仁言不如仁聲(音樂)之入人深也,即政教法度之言不如禮樂之聲深入人心也,也就是用禮樂去感化學生去教化學生品德,這屬于情感陶冶法中的用美好的事物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故本題答案為B。由題意可知,AC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擇B。
2.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水電門窗玻璃等都應該愛護的教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這一類教育是屬于( )。
A.愛國主義教育 B.勞動教育 C.集體主義教育 D.理想主義教育
【答案】C。解析:集體主義教育是指引導群眾熱愛、關心集體,以集體利益為重的教育,是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國家,它是衡量人們道德行為的基本標準,是調節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根本指導原則。
3.“親其師,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認識 D.道德行為
【答案】A。解析: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種高級形式,它是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思想、意圖和舉止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
4.德育過程用“反復抓,抓反復”所依據的德育規律是( )。
A.交往中形成品德規律
B.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規律
C.長期反復性規律
D.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答案】C。解析: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用"反復抓,抓反復”所依據的德育規律是長期反復性規律。
5.徐老師發現學生隨地扔垃圾后,為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她在班會課上告訴學生要講文明、愛衛生,垃圾隨地扔加重了清潔工作者的負擔,并在周末組織學生幫助清潔工作者清掃大街。徐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遵循的德育原則是( )。
A.導向性原則 B.知行統一原則 C.疏導原則 D.集體教育原則
【答案】B。解析:B項知行統一原則,指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題干中老師不僅給學生講道理,提高學生的認識,還在周末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鍛煉中,故本題選B。
6.小江冬天喜歡賴床,上學經常遲到,針對這種情況應著重培養其(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為 D.道德意志
【答案】D。解析: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是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標志。題干中描述小江冬天喜歡賴床,難以克服起床的困難,屬于學生意志力薄弱的表現,所以教師應著重培養其道德意志。因此本題選D項。
7.廣義的德育包括(多項選擇題)。
A.社會德育 B.學校德育 C.家庭德育 D.社區德育
【答案】ABCD。解析:廣義的德育包括社會德育、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區德育。
8.下面對道德結構中“知、情、意、行”論述正確的有(多項選擇題)
A.知是基礎
B.行是關鍵
C.德育工作必須遵照“知、情、意、行”的順序,不能變更
D.“情”對“知”和“行”起著激勵和調節作用
E.“意”是“行”的自覺努力,“行”是“知”和“情”的外部表現
【答案】ABDE。解析:C選項,德育工作的順序可以變更。
9.一般說來,認知模式重情感,體諒模式重認知,社會模仿模式重行為。( 判斷題)
【答案】×。認知模式重認知,體諒模式重情感。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判斷題)
【答案】×。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范法。

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下一篇: 2022教師招聘考試中學音樂模擬試題